時代的記憶眼鏡人的故事:西安張老72歲仍開店制作石頭鏡
發布時間:2014-07-14 新聞來源:華商報
7月2日上午,戶縣秦渡鎮街道張記眼鏡行內,72歲的張念懷坐在柜臺內修理石頭鏡。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出生在關中農村的人,或許都有這樣的記憶,爺爺們都有一副或大或小的圓片眼鏡。趕集時、出門訪友時、打盹曬太陽時都戴著……爺爺們說,這叫石頭鏡。可隨著各種材質、樣式的新式眼鏡出現,石頭鏡越來越少見了。
7月2日上午,戶縣秦渡鎮街道上,藍底紅字的“張記眼鏡行”招牌安放在一間有了年代的木質門樓上,褪去油漆的木頭上落滿塵土,與鄰居們貼著瓷磚的樓房很不搭調。72歲的眼鏡行老板張念懷正在整理門口晾曬的旱煙葉。
眼鏡行鋪面寬約三米、深約七八米,兩張展示柜里擺放著各種石頭鏡,柜臺后面的墻壁上,掛滿了各式各樣的新式眼鏡或玩具眼鏡。最里邊是一張床,床頭柜和桌上擺滿紙盒。
張念懷擰開柜臺上的臺燈,從抽屜里拿出老花鏡戴上,指了指眼鏡行斜對面的學校,“我小學三年級都沒念完,不是家里不供了,是我實在不愿上學。”他笑著說,自己喜歡做手工,當年繁華的西街上有不少手工制眼鏡的,他離開學校后就去當了一名做眼鏡的學徒。
“后來被鎮上招聘過去干活,這一干就是21年。”張念懷說,不過制作眼鏡的手藝并沒有扔掉,“只是人家找上門了才做,不是專門靠它掙錢。”
曾在西安大型眼鏡行當師傅
“拋光、打眼、釘框……都是些細活,一不小心就會把鏡片弄破。”張念懷說著從墻上拿下一件工具,“這叫舞鉆,專門在鏡框上打眼的。”張念懷拉開抽屜,一塊布包著好多工具,“現在打眼、拋光都能用機器了,工具主要是維修用。”
到了1997年前后,張念懷徹底閑了下來。“西安大的眼鏡行打聽到我,讓我過去教徒弟,在西北眼鏡行里干過兩年。”張念懷說,后來他又在西安城東開了家自己的眼鏡行,“慢慢的,新式眼鏡越來越多,手工定制的人越來越少,生意也清淡了。”張念懷說,2005年他回到秦渡鎮,閑不住就開了現在這家店。
張念懷的兒子40多歲了,“他現在還能在外面跑著,等跑不動了,我肯定要把手藝傳給他。”
石頭鏡不等同于太陽鏡
張念懷說,常見的石頭鏡都是茶色,“對著太陽光,天然石頭鏡是茶色的,人工合成的就有些偏紅色。”張念懷說,天然石頭鏡片里面會有紋理自然的瑕疵,而人工合成鏡片會刻意制造一些瑕疵,有些生硬不自然。
西北眼鏡行成品眼鏡總監王宏斌說,石頭鏡戴的人越來越少,眼鏡行早都不承接定制石頭鏡了。王宏斌說:“人們覺得石頭鏡由天然石頭打磨,屬涼性,在一定程度上能起到保持眼鏡濕潤的作用,但它絕不是太陽鏡,長期佩戴還會因為無法阻擋紫外線照射導致眼睛角膜細胞老化,讓老年人患白內障幾率更高。”
【打印】 【關閉】
分享到: | 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